通志氏族略:折氏望出河西,宋为大姓,世守麟府,犹古诸侯; 
姓氏考略云:出匈奴折兰王之后;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 
明陈士元<万姓总谱>-<氏族大全>齐国大夫折文子后裔; 
南北朝何承天<姓苑>-东汉折侯折像后裔; 
郡望西河郡(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沿岸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西河郡麟府折氏家族是南北朝北魏帝国鲜卑皇室拓跋氏后裔,封地在今陕西府谷县、山西保德县之间,黄河河西折曲(折屈)一带,古时贵族以封地为氏,称折氏(折屈氏),隋唐后融合于当地党项民族和文化之中;折氏祖籍云中(即古云中,今大同以西、河套以东、北逾阴山、南至陕晋两省边缘),远祖折华。 党项族是隋唐时期部分羌族为拓展生存空间东进陕甘蒙晋地域并融合其他当地民族演化形成的新种族。

折姓罕见,族人聚居于陕晋边一带,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戏曲小说中杨令公杨业妻折太君就出于此族,“太君”是封建社会帝王对有功德的妇女的封号。折太君原名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西北人读“折”为音she,因姓氏罕见民间久而久之混淆为“佘”;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 (读衣)、弟折御卿和后世的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等,皆为名将。《宋史》卷一十二有折氏人物传记及历史评价。 
折氏以党项藩镇政权形式数代人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折氏家族对杨家将忠心抗辽有很大影响,折杨两家为世家通好。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宋史》元朝脱脱著)。 
折多雄陕西米脂籍(1906-1974),人民共和国民兵英雄,近代折氏家族杰出人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0页《1950.9.25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的祝词》“你们是全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建国后两次受毛主席接见给予崇高荣誉,授予56式新式步枪一支(56式是苏AK突击步枪版)。

折氏宗族对联“威震西夏易阐京房”上联说北宋云中人折克行,字遵道,初在军府任职,因抵御西夏兵有功,升知府州事。在边境三十年,对内善抚慰士卒,对外战功最多,羌人敬呼他为"折家父"。官至秦州观察使。下联说东汉广汉人折像,字伯式,通京氏《易》,喜黄、老学说。预料到有变乱,于是把父亲的资财都散发给亲戚族人。

史载“折德扆世居雲中,為大族。父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仕周至靜難軍節度使。其鎮府州時,署德扆為馬步軍都校。廣順間,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時從阮鎮邠寧,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折氏據有府谷,與李彝興之居夏州初無以異。太祖嘉其響化,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将,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宋史》傳253第十二;

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属党项族,世代尚武,占有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一角之地,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视清除割据势力,为什么容许这样一个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经济、家风、婚姻、丧葬等有些什么特点?它怎样影响着社会,社会又怎样影响了它?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于折氏家族,戴应新写过《折氏家族史略》一书,公布了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墓志,并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宋代文献作进一步研究。上篇从纵的角度分阶段研究,下篇从横的方面作专题性探讨。

  
  二 助后周、宋平北汉(951~979年) 
  951年,郭威建后周王朝,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政权,投靠契丹,与后周为敌。折氏则归附于后周。北汉待折氏不薄,为何折氏不愿与北汉友善?这是因为折氏与契丹为世仇,北汉臣属契丹,与其立场完全相反,更兼折从阮身在后周境内为官,其势不能不作这样的选择。 
   三 抗击契丹的折氏家族(980~1004年) 
  宋太宗灭北汉后,立即向辽进攻,以收复幽云,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此后宋辽战事不断发生,折氏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太平兴国七年(981年)五月,辽3万骑分三路伐宋,东路攻高阳关,中路袭雁门关,西路直逼府州,折御卿在新泽寨打败西路军,“斩首七百级,擒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长编》卷23。。 
  “五年,拜永安军节度使。既而契丹众万余入寇,御卿大败之于子河水义,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契丹将号突厥太尉、司徒、舍利死者二十余人,擒其吐浑一人,自是契丹知所畏。”就是至道元年(995年)正月,辽大将韩德威率万余骑自振武军南下,折御卿率骑兵在子河汊邀击,斩首5000级,获马千匹,杀敌将20余人,俘吐浑首领1人。《长编》卷3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 
  咸平二年(999年)十月,辽攻宋遂城、瀛州等地。十一月,府州知州折惟昌与宋思恭等发兵渡黄河,入五合川,攻破辽言泥族拔黄太尉寨,焚器甲、车帐数万,斩千余级,夺回被辽掳走的300余人。《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三。“言泥族拔黄太尉寨”,《宋史·折德扆传》作“言泥族拔黄砦”《长编》卷5作“巴罕太尉寨”,按“巴罕”当即“拔黄”的同音异译。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大举伐宋。十月四日,折惟昌率部自火山军攻辽朔州界,攻破大狼水寨,生擒数百人,获马牛羊铠甲数以万计。围攻岢岚军的辽兵害怕归路被切断,连忙撤军。《长编》卷5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五。十二月,辽宋议和。

  四 长期与西夏苦战的折氏(1005~1124年) 
  折氏与党项李氏(即拓跋氏)矛盾由来已久,淳化五年(994年)、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二年八月、九月、景德元年二月曾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长编》卷39、卷45;《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之四;《宋史·折德扆传》。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折氏也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先后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 
  折继闵(1018~1052年)字广孝,喜读兵书,能攻能守。1039年任知州。次年(即康定元年),元昊进攻延州(今延安),大败宋军,俘虏大将刘平等。继闵奉诏三次出兵牵制敌军,斩获2000。《折继闵神道碑》。庆历元年(1041年)春,宋将任福率重兵攻夏,全军覆没,形势恶化。七月,夏兵数万围攻麟州,不克,又围攻府州逾月,折继闵与宋将率官军6100余与居民全力防守,激战数日,杀敌千余,《宋会要》方域二六之六;《涑水记闻》卷12;《宋史·折继闵传》。夏军又转攻丰州,八月十九日,攻陷丰州,又四出钞略,切断麟州与府州的联系。十月,继闵率兵近2000人给麟州护送军衣,在中堠寨遭万余夏军袭击,败退。《长编》卷133;《涑水记闻》卷12。 
    五 抗金战争中的折氏(1125~1139年) 
  抗金初期,折氏出了两个名人,一是最后一任府州知州折可求,一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进入朝廷最高领导集团的折彦质。 
  折可求,大约在政和七年(1117年)任知州,政和六年四月,折可求之兄可大尚在知府州任上(见《宋会要》职官四一之一三○),折克行葬于政和元年(见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折氏家族史略》98页),葬后第八年,即政和八年,知府州已为折可求(见《折克行碑》),则可求初知府州很可能在政和七年。是一员善战的将领,政和年间,累立战功,宋徽宗赐以忠勇之旗。宣和元年(1119年),童贯又上奏其战功。《折继闵神道碑》。他统率的军队号称折家军。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十八日,金左副元帅粘罕南下包围太原,可求率兵2万援救,经岢岚州,至天门关,遇金兵据守,转而取道松子岭,至交城,被以逸待劳的金兵打败,退屯汾州(今汾阳)。《三朝北盟会编》卷25。 
  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二十七日,可求领兵北上,赴太原解围,在文水县郭栅被金兵打败。八月十八日再战,又败。九月三日,金兵攻占太原,可求退守府州。《三朝北盟会编》卷50。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攻破宋都城开封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及宗室、宫人四百余人北返,北宋至此灭亡。此事史称“靖康之耻”。次年十一月,金将娄宿攻占延安,府州处于粮尽援绝的处境。娄宿派人胁持可求父、子等族人劝降,许以关中之地,可求无奈遂以麟、府、丰三州降,又为娄宿胁迫说降晋宁军未成。《系年要录》卷18,建炎二年十一月壬辰。按折可求降金事,《三朝北盟会编》卷120,在建炎三年正月二十一日,《金史》卷3《太宗纪》在三月二日戊辰,《宋史》卷25《高宗纪》作建炎二年十一月。说降事,见《宋史》卷447《徐徽言传》;范浚:《香溪集》卷21《徐忠壮传》。三年十二月,与娄宿联合攻打陕州。《系年要录》卷30,《宋史》卷448《李彦仙传》。建炎四年,金人商议扶植伪政权,可求与刘豫同在考虑之列,最后听从实权派挞懒意见,立了刘豫。《金史》卷77《刘豫传》、《挞懒传》。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挞懒废刘豫,事前,左监军撒里曷曾向可求许愿取代刘豫,被挞懒否决,撒里曷怕可求握持重兵怨而生变,于八年九月用计将他毒死。九年三月,西夏乘机攻占府州,可求之子彦文携家奔河东。《系年要录》卷122、卷127,《宋史》卷29《高宗纪》、卷86《夏国传下》。熊克:《中兴小纪》卷23、卷24记可求死于七年十一月,夏占府州于八年三月,李心传以其失之过早,而据张汇《节要》及《两国编年》纠正之。西夏恨折氏长期抗夏,将折氏墓捣毁。

  折彦质(约1080—1160年)字仲古,是彦适次子。崇宁时中进士,《元一统志》卷4《折彦质传》。是折氏家族中惟一的进士,才兼文武。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攻开封,彦质与大将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宋史》卷349《姚古传》。六月,宋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率大军解救被金兵围困的太原,纲不懂军事,以彦质为勾当公事。《三朝北盟会编》卷48。七月,彦质随制置副使解潜自威胜军(今沁县)出兵,至南关与金兵交战四天,杀伤相当,后金人增兵,宋兵失利。《三朝北盟会编》卷51,《宋史》卷23《钦宗纪》。李纲免职,九月,太原失陷。十月五日,彦质以“知兵”升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三朝北盟会编》卷57。十一月十二日,金兵至黄河,彦质领兵12万出战,次日失利。十五日,彦质被贬官,永州安置。《宋史·钦宗纪》,《宋会要》职官六九之二九。金兵渡河,闰十二月,攻占开封。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复龙图阁直学士,十二月为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系年要录》卷55、卷61。四年六月改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十一月为枢密都承旨。《系年要录》卷77、卷82。金将彦质在开封的子女7人送至府州胁持为质,《系年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癸未。以此箝制彦质。五年闰二月,彦质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为抗金出谋划策。《系年要录》卷86。六年二月晋升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与抗战派宰相赵鼎、张浚共掌朝政。十二月赵、张政见不合,张推荐秦桧,挤走赵,折也随之免职。《宋史》卷213《宰辅表》,卷28《高宗纪》;《系年要录》卷98,绍兴六年二月甲寅、壬戌,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戊戌、丙午。第二年九月,张以处理军务失误免,赵再相。一年后赵被秦桧挤走。彦质于绍兴七年十二月起用知福州,九年二月免。《系年要录》卷117,绍兴七年十二月癸酉;淳熙《三山志》卷22。后以谴责秦桧投降行径,连遭贬逐。《宋会要》职官七六之五一。而“刚直之气不少屈”,自号葆真居士。《元一统志》卷4《折彦质传》。秦桧死后,彦质于二十六年(1156年)正月,重新起用知广州,“八月改知洪州(今南昌),二十七年十二月罢,三十年卒于潭州”《系年要录》卷171,绍兴二十六年正月戊申,卷174,八月壬辰,卷178,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丁巳,卷185,绍兴三十年八月癸丑。。“彦质每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恨”《元一统志》卷10《折彦质传》。 著有《葆真居士集》、《时政记》等。

  六 折氏的衰落 
  北宋灭亡,府州被西夏攻占以后,折氏已不再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势力。它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折彦质后裔,其中有彦质之子知常。知常字子明,乾道九年(1173年)时任将作监丞,前往浙西处理出卖营田等事。《宋会要》食货五之三五。淳熙七年(1180年)六月,时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权知黎州,因部落来攻、戍军作乱而遁,八年正月免职,汀州居住。《宋会要》职官一二之二八,《宋史》卷35《孝宗纪》。与朱熹(1130~1200年)为友,曾请朱熹为其父撰碑文,朱以受庆元党禁之祸,复书婉辞。《朱文公文集·续集》卷8《答折宪(名知常)》,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卷60《答折子明》。娶知泉州范如圭长女为妻。《朱文公文集》卷94《范直阁墓记》。家中藏有旧石本乐毅论,《朱文公文集》卷84《跋旧石本乐毅论》。看来已弃武习文。又有折知刚,淳熙间任泉州通判。同治《泉州府志》卷26。淳熙十五年四月至泉州南安九日山祈风,登山泛溪,见泉州南安九日山石刻,载宋:《宋史研究论丛》(一),第162页。疑为折知常之兄弟行。

  折氏家族大多留在北方,尚武者较多。如折彦若,继闵曾孙,投伪齐,阜昌八年(1137年)任吴堡寨主兼将。吴堡摩崖刻石,载《折氏家族史略》第115页。折彦颜,天兴二年(1213年)正月,崔立发动政变,自立为太师、尚书令、郑王,以彦颜知开封府。刘祁:《归■志》卷11,书局标点本,第129页。折彦文,可求之子,曾知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北距府州100多公里。彦文力图匡复府州,引起夏兵侵扰,金朝廷为了平息事态,命彦文迁知青州(今山东益都)。《金史》卷128《张奕传》;《西夏纪》卷24。还有一位折某,曾任麟州知州。元好问《续夷坚志》卷3楷石方条载:“繁王文汉卿得此方于麟抚折守,折守得于国初洛阳帅李成。折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疏豁,亦无风虫。”按《元一统志》云:“金皇统八年(1148年),以麟府地陷西夏,不曾复立。”《元一统志》卷4,神木县条。则此折某知麟州应在金初,但折可求享年不过60来岁,此折某当为可求同辈之人。 
  南宋、金代,折氏任知州一级官员者虽不乏其人,但再没有世袭之事,也不见知名人物。可以说折氏离开了世袭的府州,意味着丢失了根据地,失去了他所控制的蕃汉民众,失去了地处三国要冲的特殊条件,也就失去了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武的特长不能充分发挥,文才又难于和文化发达的南方竞争,因而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宋、金以后,由于杨家将故事、小说、戏曲的影响,佘太君成为民间传颂的杰出人物,折氏家族又以这位女性形象知名于世。 
  折氏后代虽缺乏名人,其分布地域愈来愈广。在清代,岢岚仍有其后人,县城西北三里建有折家祠。光绪《岢岚州志》卷2。康基田《晋乘搜略》载:“岢岚州掘地得石,拭视之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惜书中未记录碑文,难以确证是否为杨业之妻。现在岢岚有佘、摄二姓,均为“折”的同音改字。《岢岚县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版,第619页、第720页。为何改为摄,已难查考。岢岚折氏应为折德愿的后代。现在府谷、神木、榆林、佳县、米脂等地均有折姓居民,系折氏家族的后裔。

府州知州从折从阮到折可求,共7世14人,其传袭特点有五: 
  1除一、二世外,多为弟继兄位。为什么不直接传子?这是因为他们年寿不高,从已知7人享年看,平均448岁。他们死时,儿子尚小,而知州与皇位不同,他需要有能力统率蕃汉各部抗击辽、夏,年龄太小,是无法胜任的。《折克行碑》说得很清楚:“初,公(指克行)当承袭,太尉公(指继闵)以公幼(按当时克行9岁),表授其弟继祖。”至于折从阮直接传子,则是因为他年寿较高(64岁),其子知府州时也已33岁。 
  2上文说多为弟继兄位,但与商代的兄终弟及制不同,他们没有让所有兄弟轮流承袭,如折继祖熙宁四年死时,弟继世尚在世,继祖并没有传其弟,而传子,因为此时,子克柔已年过30,而弟继世已到暮年,第二年便去世了,从统兵打仗角度考虑,年迈当然不及青壮年合适。 
  从习惯上看,折氏崇尚的是父子继承制。上引折克行碑说父继闵死,克行“当承袭”是一例。再看继祖死,“其子当袭州事”,只是继祖特意上奏“请授其兄子克柔,朝廷从之”,克柔才袭位。从此例结合表一,还可以看出,兄弟承袭之后,绝不再传给长兄之子,一般传给最后一位当知州的兄弟之子,惟继祖例外。 
  3何时传袭?一般帝王、藩镇都是前任死,后任继位,折氏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死后继任7例,占半数。因病改任4例,调任者1例,撤职者1例。最后1例降金,无继任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免权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让他们世袭的目的在于御敌守边,而不是单纯享受特权。 
  4初任知州的年龄,确切可知的7例,最小19岁(折御卿),最大33岁(折从阮,折德裔),平均264岁。如将大体可以推测的6例一并计算,则最大者约37岁,平均28岁。这是驰骋疆场的最佳年龄。 
  5在任期限,没有限制,最长者28年(折克行),次为25年(折从阮),最短2年(折惟正)。14人147年,平均每人105年。宋代规定,知州任期3年,事实上往往不到2年,如潮州在305年中知州知姓名者156人,姓名不详者二三十人,平均每人任期仅1年半。李裕民、黄挺:《两宋潮州知州考》,《潮学研究》(四),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折氏平均任期相当于一般知州的3~7倍。 
  二 宋廷对折氏的政策 
  北宋朝廷对折氏采取许多特殊政策,它可以归纳为优厚与控制两个方面,优厚政策主要有下列4条: 
  1承袭后唐以来的政策,允许折氏世袭知府州之职,通常情况下是终身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有病不能胜任时,则提前换人,如折御勋病,即以其弟承袭。折克柔患眼病,让位于其弟克行。折氏在府州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继闵神道碑》。。 
  2宋承后汉、后周制,在府州设永安军节度使,提高其地位,但并非刚任知州即赏此头衔,而须论功加封。如折御勋,乾德二年(964年)知府州,至开宝二年(969年)始擢永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折御卿,开宝九年(976年)知府州,至淳化五年(994年)擢永安军节度使。此后不再使用这一头衔,改用级别稍低的其他官职,如折惟昌为兴州刺史,继宣为恩州刺史,继闵为果州团练使,继祖为康州刺史、麟州防御使,惟忠为简州团练使,克行为秦州刺史,可求为康州刺史,可大为荣州团练使。 
  3折氏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至整个麟府路,此路是从属于河东路的二级路,含麟、府、丰三州,丰州知州系藏才族王氏世袭,所管地域人口远不及府州。当丰州需要遴选继承人时,朝廷曾诏令折继忠等考察,折氏则压抑蕃官,要改立自己中意之人,以至引起王氏不满,向朝廷告状。《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一二。麟州也是党项、汉人杂居之地,但知州并不世袭。三州中核心是府州,折氏常兼管麟府路之事,折御卿充麟州兵马都总管、夏银府绥都巡检使,折继闵兼任麟府路驻泊兵马钤辖,折克行兼麟府都巡检使,克禧麟州兵马都监,可求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同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折继闵神道碑》、《折克行神道碑》、《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可求曾统率麟府兵2万援救太原,后以三州降金,也与其掌管三州之军事有关。 
  4朝廷还给予其他优厚待遇,如允许知州及其夫人入朝,并给予赏赐,如折德裔、御勋、惟正、惟忠妻刘氏等。政和五年(1115年)折可大曾奏:“臣家亦尝贡方物,或遣母妻入觐,盖祖宗眷遇特厚。”《宋会要》方域二一之八。景年间,刘氏与子继闵入朝,仁宗“慰劳甚至”,即封继闵为右侍禁。折氏家族往往很年轻就授予官职,如折继闵7岁即“以父任为三班奉职”《折继闵神道碑》。。折氏除世袭府州外,还出任麟府路其他官职,如折继长任百胜寨主,可褒为麟州通津堡兵马都监。更有人出任麟府路以外官职,如折可致为环庆路准备将领,可久为河北第十一将,可与为河东路第一将部将,可规为真定府元氏县尉,可通知岢岚军,彦野为秦凤路第一副将。《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折渭州墓志铭》。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6《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

  宋朝廷为何对折氏采取上述优惠政策?这是因为麟府路地处辽、宋、夏交界处,而府州又是该路的核心,宋如丧失此路,河东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太原如有变故,势必影响宋朝的统治。麟府路又是蕃汉杂居区,党项人居多,如宋方派汉人统治,一旦处理不好民族关系,党项可能投奔西夏,麟府路就会落入夏人之手。最好的办法是用党项人去统治,而折氏是最佳代表,它有相当强大的实力,足以统治该地区。又由于它与辽、夏为世仇,绝无叛降之可能。宋廷既然要依靠折氏,自然要给予优惠政策,使之能为宋效忠出力。

  宋廷政策还有另一方面,即加以控制,不让他成为新的藩镇,具体措施有: 
    宋朝采取上述措施,将府州牢牢控制在手中,使折氏只能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劳,不致成为难以驾驭的藩镇。

  三 折氏的经济 
  折氏是个大家族,嘉佑年间,有300多人。《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七。他们靠什么维持生计呢?考其经济来源有下列几方面。 
  1府州的租税。折氏世袭知府州,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继闵神道碑》具体数目不详,但府州由府谷县升格,地位虽然提高,管辖范围仍只一县之地。其地北部平衍,水草丰盛,适宜畜牧,南部丘陵,沟壑纵横,多险隘,利防守,而不便耕作,仅河流两岸宜于农耕。其地居民稀少,元丰时1340户,崇宁年间,府州仅1242户,3185人。王存:《元丰九域志》卷4;《宋史》卷86《地理志》。其租税收入是有限的。 
  2俸禄:除世袭知州之官俸外,子孙们有各种官衔者甚多。如折继祖卒时,三子各迁一资,二孙并为三班借职。《长编》卷226,熙宁四年九月甲午。 
  3开垦闲田的收益。 
  4朝廷的赏赐。折氏贡马、入朝觐见、作战立功,朝廷均有优厚的赏赐。“折御卿入本朝,尤为太祖皇帝所信任,数下诏书奖谕,赐赍不赀。”《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嘉元年,赐折继祖“钱五十万”《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七。。战没时抚恤尤厚,如咸平二年与李继迁部战,折海超、折惟信阵亡。“奏至,即日遣内侍劳问,赐金丹、法酒、锦袍、金带、名马、器币。”《宋会要》方域二一之四;《长编》卷45,咸平二年秋。 
  5义庄、别业的收入。府州土地有限,折氏便向外发展,在保德州阳■“有世遗产”。折可适“置别业于长安,以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保德遗产当指土地、房产,义庄大约仿范仲淹的义田而设,以其租税收入供养亲属,“别业”可能指开邸店之类的行业。 
  6边界贸易的收入。府州主要以缯锦换取战马,天圣时一度停止,但随即恢复,“复市如故,而马入岁增”《长编》卷109,天圣八年正月己卯。。与唐龙镇的互市,有时发生将镇人“邀杀,尽夺赀畜”之事,下诏存抚,始恢复正常。《长编》卷54,咸平六年五月庚子;《宋史》卷491。 
  7战争的掳获。如至道元年,获辽马千匹,咸平二年,夺李继迁部牛马、骆驼,获辽马牛羊万计,景德元年获辽牛马、铠甲万计,熙宁三年获西夏牲畜万计,元丰四年发夏人窖藏糜谷,绍圣四年获西夏牛羊马3000余。 
   四 折氏的家风 
  府州的风俗,“地处边而民知战”、“民不满十岁,皆谙武艺”。《元一统志》卷4引《府谷旧郡志》。其地产良马,在宋朝疆域内,“凡马所出,以府州为最,盖生于黄河之中洲曰子河汊者,有善种出”。

折御卿曾向宋太宗进贡名马“碧云霞”,“上下山岭,如履平地”,“上下如坐安舆”。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9。折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世代尚武的风气,至有折家将之称。折氏除擅长骑射外,也重视阅读兵书,改进阵法,如折继闵“喜读韬略,务通大义,论古今将帅,识其用兵意”《折继闵神道碑》。。折克行则“创五军阵法,团为五部,部为一色,以号□□”《折克行碑》。

  在北宋前期,折氏对用兵以外的知识是轻视的,折继闵见其“部曲有习书数者,辄笞辱之,以谓边兵当以射猎战斗为生活,今更习书数,疲软自是始矣”。《折继闵神道碑》。此“书数”当即《崇文总目》中的天文占书类和历数类的书。到折继祖任知州后,此风有很大改观。嘉二年(1057年)麟州通判夏倚,因公事至府州,折继祖拿出“图史、器玩、琴博、弧矢之具”供他欣赏。夏倚感慨地说:“虽皇州绅家止于是尔,信乎文德之遐被也。”还说“其子弟亦粗知书”文莹:《玉壶清话》卷3。。这是折继闵死后五年的事,说明折氏拥有的府州100多年后风气已由尚武向文武兼重转化。

  神宗以后,便出现文武兼长的名流,如折可适(1030~1110年),从十六七岁开始“从军斩获,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无不通贯”,“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作有文集10卷,奏议30卷,边议10篇。《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


  
  五 折氏的婚姻 
  折氏的婚姻可从娶妇、嫁女两个角度考察。 
  先说娶妇。现在就我所搜集到的材料分析,自折德扆至折彦文11人,娶妇20人,其中妻19人,妾1人,娶妻最多者折御卿共4人。20人中分属13姓,其中张、王各3人,梁、刘、慕容各2人,路、苏、杨、郭、曹、陈、赵、李各1人。13姓中,慕容氏为鲜卑族,王氏可能出自丰州藏才族(属党项族),此系从丰州王氏娶折氏推测。其余均为汉族。由于长期与汉族通婚,其面貌特征有较大变化,夏倚见到折继粗,说他“不类胡种”。 
  折家20名妻妾中,可确知身份者3人,折可存妻张氏,父为吉州刺史张世景。折彦文妻曹氏,是仁宗曹皇后的侄曾孙,父为忻州刺史曹普。折惟忠妾李氏,“世居开封,系出仕族”。

 

  六 折氏的丧葬 
  宋代家族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甚少,所幸折氏墓葬,戴应新已作调查,发表于《折氏家族史略》中,惜所叙过略,且未绘图,令人遗憾。从所公布材料分析,折氏丧葬制度有如下特点: 
  1实行族葬。历任知州及其家族的墓地有两处:一在府谷县孤山镇东5里的李家洼。该地曾保存有折嗣伦碑,碑文提及“祖茔之左右”,则其先世亦葬于此。考嗣伦之父宗本始任振武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始有麟府之地,墓地始祖应为宗本。又折继祖迁葬御卿、惟忠墓于天平山,可见此地原葬有折宗本以下共六代人,御卿、惟忠墓迁葬后,已下葬的同辈人当仍在此地。由于早期人数尚少,故墓地规模较小。 
  其二在孤山镇南10里的杨家沟,宋代名天平山,离李家洼8里。葬折御卿以下六代人,由于人数较多,墓地规模比前者为大。 
  墓葬的排列方式,李家洼无资料可考,杨家沟虽作了调查,惜未发表墓葬分布图,难以判断其是否按汉族的昭穆制度排列。但据已有资料,尚能看出排列是有序的,大体上按辈份大小自西向东分布。最西端应为始祖折御卿,其东当为其子惟忠,又东为继闵、继祖,又东数十米为继闵子克行,又东为克行子可大。可大墓在墓区中部。晚期处于被西夏攻陷前夕,排列似不太规范,如折可复夫妇在可大墓之东,即墓地之东区,可复为继闵之长孙,是可大的长兄,按上述墓葬辈份由大而小自西向东排列的惯例,可复不该排在可大墓之东。推测这样排的原因是可大为知州,官品高,又死在前,故先葬在其父之东。可复官为武功大夫,正七品,从其墓仅有砖志,而无石刻墓志看,其下葬已离府州失陷不远,故下葬草草,已不讲求排列程序了。 
  2迟葬。折氏族人往往不及时埋葬,如折继闵,皇二年(1050年)卒(一作皇四年卒),至嘉二年(1057年)才下葬。折克行,大观元年(1107年)死,至政和元年(1111年)才与妻和义夫人同葬。此时,又“尽举族人二百余丧葬之”。折可存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折彦文妻曹氏死于宣和五年(1123年),二人均至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四日才葬。折惟忠妾李氏熙宁五年(1072年)死,至政和元年(1111年)葬。以上迟葬4至7年较多,个别则迟达40年之久。 
  3迁葬。折御卿,至道元年(995年)卒,折惟忠,明道二年(1033年)卒,原葬于李家洼,嘉元年(1056年)十二月,折继祖将惟忠改葬于天平山。折御卿墓志载“嘉”“岁十月甲戌”“一新,茔兆再完”,考十月甲戌为嘉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嘉二、三年十月均无甲戌日,可见折御卿亦应是继祖于嘉元年迁葬于天平山,时间比惟忠之迁早两个月。 
  为什么折继祖要迁葬祖、父之墓呢?从折继闵碑可以看出,继闵死后,其弟继祖并没有立即将他埋葬。而是推迟到嘉二年十月十八日葬于“天平山之先茔”,在这六七年时间内折继祖考虑李家洼太小,需另择墓地,到嘉元年选定新址时,他又考虑还不能只埋其兄,因为这样一来,其兄成了新墓地的始祖,将来他死了,往哪儿埋?他自然要考虑迁葬其父,然而当时叔父惟质尚在世,以其父为始祖,将来惟质死后怎么葬?惟有将其祖迁来,作为新墓地的始祖,这些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确定了这一方案,自然就出现了上述结果,按辈份先后,先迁祖,次迁父,后葬兄。 
  4嫡庶有别。折氏夫妻可以合葬,妾则葬于乱坟堆中,即使妾之子已贵为知州,妾也无资格与夫合葬,最典型的例子是折惟忠之妾李氏,其子继祖已为知州,她不能与夫合葬,但她毕竟与一般妾不同,为了妥善处理后事,由其孙克禧请示知州折可大,经批准,另择地埋葬,地点在今府谷县傅家■,距天平山10里。碑文中特别说明:“其亡也,不■崇信(指折惟忠)之兆者,不敢乱嫡庶之分;其葬也,不厝诸姬之域者,盖以尽子孙之孝。” 
  5旁支别葬。折氏旁支折可适葬地在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其墓志云:“葬公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指其父左领军卫上将军克行,克行高祖德源,与御卿之父德裔为亲兄弟。可适曾“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而为松楸洒扫之事”。很可能从德源开始已另立门户,葬于苛岚。 
  南宋、金时期,折氏分成南北二支,南支折彦质葬于潭州(今长沙),北支葬地不详。 
  6风水。折氏早期葬地李家洼,地处孤山河北半坡上,虽说是面山背水,但地势低缓,无山岗形胜,看来开创之初不太讲求风水。杨家沟(即天平山)墓地情形完全不同,墓地在天平山半坡,山高200米,两侧为小峰,前临沟水,俨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很可能是折氏日益汉化后,受风水说影响下的结果。

七、风土杂记。

 

据《宋史》记载,宋代农民起义领袖宋江、方腊是韩世忠擒获的,可是据折可存碑的记载,宋江、方腊却是折可存擒获的,这就为韩世忠洗了冤。1975年在评《水浒》时,台湾有个学者还以此碑为根据,说明方腊不是宋江杀的。1978年北京大学两位学者在《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一文中引用折可存墓志铭并说这是研究宋江、方腊等人结局的一份“最原始最确实的材料”。

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扆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

  她的祖父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 (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由于杨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杨业和折赛花自幼青梅竹马,志趣和爱好相同,于后汉乾祐二年 (949年)结为夫妇。婚后折赛花随夫居住太原北汉 “杨府”。平时,她组织杨府内女仆习武训练。康基田著 《晋搜略》一书中说:折赛花家中“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夫人 (梁红玉)之亲授桴鼓然。”现在戏剧上的“杨门女将”大多有其原型,是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有一定的根据。如八姐、九妹。据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后代说,杨业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杨延琪,一个叫杨延琅,是折赛花的得力助手。但 《杨家将世系表》中无此二人。因为旧社会家谱一般郡不录妇女,不管怎样,折家军也是一间巾帼英雄。代县杨忠武伺保存的《杨氏族谱》中对折太君作了全面评价:中心乐善,内助教忠,受龟寿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贵,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尔炽俾尔,昌焕乾坤之新渥。爱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汉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鲁候寿母松柏弥坚。被我宠光,贰缓休祉,可特封郑国科太君夫人。”这个评语的根据应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称之为折(佘)老太君的由来。关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据杨维森先生所若 《弘农杨氏族史》一书称,折太君生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岁。 


96531680152 2024-11-12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