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来源:乙芯起名网  作者:宝宝起名  背景:背景:#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字体: ]
姓氏起源 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 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 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 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姓氏起源 

    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 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 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 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 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 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 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 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 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族社会, 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 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 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 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 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 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 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 初年, 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 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 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 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 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 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 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 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 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 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人很 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 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的产生, 从史书上看, 先秦时期的 《国语·晋 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 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 制度的规矩, “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同姓不婚, 恶不殖也” 《国 ( 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 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 秦朝时, 旧贵族瓦解, 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 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日知录》)此后,的姓与氏合而为一, 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 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旧时流行的《百家姓》 是北宋(960 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 408 个,复姓 30 个,一共 438 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 4000 到 6000 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 1000 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 

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 

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 

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 

而: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 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 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 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 郭、萧。占华人人口 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 10%。

 接下来的 15 个大姓是:方、崔、程 、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 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 10%。 换名话说, 在十亿人口中, 有七亿人姓了这 45 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 独占一方。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 汉民族中。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永嘉二 年(308 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清·乾隆《福州府志》卷 75《外纪》)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 58 姓,定居福建。黄仲昭《八闽通志》引《建安志》载:“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以来,有关姓氏家族的调查材料十分丰富,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以福安县甘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 20 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东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 郡;王氏来自太原郡;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 郡。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分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而客姓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 志》卷 1《风俗》)

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宋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 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 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 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 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各家族对自己的姓氏源流和先祖荣耀均极重视。 除族谱记载外, 其外化形式即集中反映在 家族门楼的门额横匾与宗祠长联上。一些世家望族,为显示其祖宗显贵,往往在门匾上刻写 “尚书第”、 “大夫第”、 “进士第”以及“五代尚书”、 “亚魁天下”等字样。 一般家族的门匾则刻有“鲁国传芳”(颜姓)、“颖水世泽”(陈姓)、“江夏衍派”(黄姓)、“蚊筑传芳”(丁姓)等字样, 以表明郡望,使人一望而知其姓氏渊源。

镶刻于家祠门柱上的楹联,清楚地表述了各姓氏的 家世。福安甘棠堡陈氏宗祠的楹联为:“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 黎阁家声光自晋;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

同安县五显乡后塘村“桃源”颜氏祠堂的楹联, 叙述了该姓入闽的时间和路线: “自唐历宋历元历 明历清,簪缨世代;入闽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门)而同(安),瓜瓞云礽”。 

在全国各地, 由一家一姓定居衍派而成单一村落者极为普遍。 它体现了宗族以血缘和地缘 关系为纽带的特性, 也给许多地名村名打上了姓氏宗族的烙印。如李坊、 陈坊、蔡坊、 潘屋、 肖厝、许厝、王庄、伊家乡等,大抵原本皆是这样的村落。邵武的肖家坊,原名金泉里,因 明代大批肖姓人迁入而更今名。谢坊原名绣溪,因宋代祖居此地的谢元明做官出名,成了望 族,南宋时改为谢坊。即便是几姓杂处的村落,也大多以一姓一族为主。

 由于历史的或家族的原因,单一姓氏或各姓氏间往往各有一些避讳和禁忌。如:旧时福建省长汀县高陂张姓不演《薛仁贵征东》剧目,因戏中有奸佞张士贵暗害忠良的情节,被认为有辱同宗。 该县李姓元宵节不闹花灯, 因为相传唐高宗有个皇太子元宵节观灯时被薛刚踢死, 故李姓视闹元宵为不吉利。永定坎市卢姓称风炉为端灶,因“卢”与“炉”谐音。当地人称锅盖 为“甑棚”,唯曾姓人独称锅盖,也是因“甑”与“曾”同音避讳。泥鳅别称黄鳅或湖鳅,永定湖坑 乡奥杳等地的黄姓人则不称黄鳅而称湖鳅,中川等处的胡姓人却称之为黄鳅。蟑螂即蜚蠊, 俗称黄贼,抚市一带的黄姓忌称黄贼,而称蜚蠊。长汀的林、翁两姓忌通婚,相传两姓后裔 曾同时携带祖先骨灰还乡,在客栈相遇,双方的骨灰不慎混在一起,无法辨别分开,只得各 取一半带回故土埋葬。从此,为避免同宗联姻之嫌,两姓遂互不通婚。古竹乡高东人也不与 岩背村人通婚,因为高东人认为其上祖江东峰是被岩背人所杀,故有宿怨。这类禁忌,在全 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今多已破除。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 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 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 建立了 71 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 16 人,同姓贵族 40 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 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 48 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 60 个。另 外, 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 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 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 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 的来源又不断出现, 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 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姓氏合流之后, 从古到今, 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值得说明的 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 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 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 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 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 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 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 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 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 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 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 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 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 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 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 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 《史记》时, 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 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 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 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 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 中 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 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 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 同姓 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 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 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 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 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 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Tags:姓氏起源
评论列表
编号搜索: 搜